嘿,各位科技爱好者、数字公民们!
最近圈子里流传着一个消息,听起来像是赛博朋克小说里的情节,但它,是真的。在2025年那个不那么遥远的未来(虽然感觉是去年),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上,一个来自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的展台,悄悄揭示了一套让人脊背发凉的系统——它,是专门用来监控 Telegram 的。
根据《南华早报》等媒体的报道,这套名为“个人极端行为多维情报分析终端”的系统,可不是一个停留在PPT上的概念,它已经是一头吞噬数据的巨兽。想象一下,超过300亿条信息被它咀嚼消化,涉及7000万个用户账号,覆盖了惊人的39万个群组和频道。这规模,简直是构建了一个平行宇宙级的数字监控场。
作为AI和技术领域的观察者,我看到这则消息时的第一反应不是惊慌,而是技术的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Telegram不是号称端到端加密吗?它的匿名性呢?
今天,我们就来剥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基于公开的信息和技术原理,一起猜测这套系统的运作逻辑,并为你——尤其是在合法区域使用Telegram、但可能曾与中国数字生态有过关联的普通用户,提供一份实在的隐私保护指南。

Telegram,为何成了“眼中钉”?
在中国当前的数字治理体系下,Telegram因其相对宽松的环境、加密特性以及被许多人用于境外交流和信息传播的属性,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它不像国内平台那样有明确的备案和审查机制,这让它在特定用途下具备了更高的“不可控性”,也就成为了国家级情报机构眼中的“待驯服野马”。
而公安部三所的这个系统,恰恰就是为驯服这匹野马量身打造的。它不是一个“可能具备”能力的雏形,而是已经深度整合、实战运行的庞大体系,目标直接且明确:系统性识别、建模、干预所有使用Telegram并触及敏感内容的用户。
揭秘“数字触手”:它是如何渗透进Telegram的?
别以为这是靠破解了Telegram的加密算法。公开信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利用的是平台的“开放面”和用户行为的“数字足迹”。
-
数据采集:公开内容的巨量抓取 这套系统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大规模的自动爬虫。注意,它不需要破解加密的“秘密聊天”或私聊。它盯上的是Telegram上那些浩如烟海的公开群组和频道。通过调用Telegram官方提供的Bot API和MTProto协议接口(这都是公开的技术规范!),系统可以批量注册机器人账号,像幽灵一样潜入所有可见的公开讨论空间。 然后呢?7x24小时不间断地抓取、归档、关键词提取、语义分析。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窃听者,将所有公开的对话、分享的信息全部记录在案。对那些被标记为“敏感”的群组(比如涉及政治、境外联系、宗教等),系统还会建立一份“活跃成员滚动清单”,将所有加入过这些群组的用户都纳入后续的监控名单。简单来说,你在公开频道里发的每一个字,发的每一个链接,都可能被永久存档。
-
账号识别:+86手机号是你的“原罪” 这是系统最让人无力的地方。如果你曾经使用中国大陆的+86手机号注册过Telegram账号,那么恭喜你,从注册那一刻起,你的Telegram ID就已经与你的真实身份(姓名、身份证、住址、家庭关系链)牢牢绑定了。系统可以直接调用电信运营商的实名制数据库进行比对。 更绝的是,即使你后来换了设备、换了手机号,这套系统依然可以通过你在Telegram上留下的各种数字指纹——设备识别码(device fingerprint)、语言设置、使用习惯、甚至你联系人的交集——来把你重新识别出来,并标记为你的“旧身份延伸”。一旦被这个系统用+86手机号锁定过,你想彻底隐身?难如登天。
-
跨平台融合:你的数字生活被彻底打通 这才是监控的“终极形态”。你的Telegram行为数据,不会孤立存在。系统会将这些数据与你在国内几乎所有主流平台上的行为进行交叉比对和建模。微信、微博、淘宝、支付宝、百度、滴滴、12306……你的每一次支付、每一次搜索、每一次打车、每一次购票,都可能成为完善你数字画像的拼图。 据说,这个过程由多模态模型(甚至提到了Dify框架——熟悉AI的朋友们懂这意味着什么)来执行。它会根据你的关键词、语气、频率等,为你打上各种标签:“政治异议型”、“跨境团伙型”、“网络号召型”、“传播节点型”。每个标签都有一个精确的风险评分。分数高了?你就会被自动推送进“多部门联合打击名单”,等着被“关注”。
-
网络侧追踪:流量特征暴露你的行踪 别以为用VPN就万事大吉。执法机构还能通过与国内运营商合作,接入DPI(深度包检测)系统。即使Telegram的MTProto协议加密了内容,但你的连接频率、你连接的VPN服务器IP、你的流量模式等“元数据”是无法完全隐藏的。如果你在短时间内频繁连接Telegram服务器,或者反复访问同一个VPN节点,系统会立刻给你打上“翻墙访问活跃”的标签,然后自动抓取你访问过的群组/频道信息,持续跟踪你的行为轨迹。
那些更极端的手段?(警惕,但不针对普通用户)
虽然下面的手段并未被广泛证实用于普通大众,但作为这套系统能力的一部分,了解它们的存在仍有必要:
- SIM卡劫持 (SIM Swap): 通过运营商的“协助”,把你的手机号转移到他们控制的SIM卡上,轻松获取登录验证码,直接夺取你的账号控制权。
- 第三方客户端木马: 推送所谓的“汉化版”、“优化版”非官方Telegram客户端。这些客户端可能暗藏木马,一旦安装,就能获取设备权限,甚至从系统缓存里提取你的历史聊天记录并偷偷传走。
- 社工钓鱼: 伪装成你的好友、群组管理员,或者发布诱人的Bot信息,引诱你点击钓鱼链接,输入验证码或密码,直接盗取你的授权令牌(session token),无需密码就能登录你的账号。
- 明面账号控制与人肉核实: 使用在境外的“工作人员”加入目标群组,对那些特别活跃、影响力大的用户进行人工筛查、记录,甚至进行线下身份比对和核实。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综合上述能力,这个系统几乎实现了对Telegram用户的全链路、全要素、全策略监控。
- 你的公开行为内容,他们一清二楚。
- 你的真实身份和背景,他们能明确识别(如果你用+86注册过)。
- 你的通信轨迹和社交网络,他们能长期记录。
- 对特定高危用户,他们能实施定点控制、实时监控甚至账号劫持。
- 通过跨平台数据,你的线上匿名行为与现实身份被彻底绑定。
对于被列为重点对象的人,系统能随时拉取其完整聊天记录、定位设备、冻结虚拟资产,生成详细报告并联动各部门进行处理。
在这种技术面前,如果还认为Telegram凭借其加密特性就能提供绝对的匿名和安全,那无疑是活在信息茧房里。真正的风险,或许不在于你说了什么“敏感”的话,而在于你的数字行为(尤其是在公开环境中的行为和你与国内身份的关联)已经让你被系统悄悄归入了某一类人群,并被持续地观察、分类、打分和布控。你成为了庞大数据集里一个被算法预测和干预的对象。
(插一句:确实,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在以不同方式进行数字监控,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应该理解和讨论特定情境下的具体技术实现。)

既然无法“申报豁免”,普通用户如何构建数字防线?
对于像我这样可能曾在国内有数字足迹,现在又在合法区域使用Telegram的普通用户来说,我们无法向这个系统“申报:我已经移民/合法使用,请停止监控我”。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主动提升自己的数字安全策略,最大程度地提高被追踪和关联的难度。
以下是基于以上分析,给你的一些实在建议:
- 彻底放弃你的+86注册账号: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尽快使用一个非+86的手机号(如通过接码平台或境外实体卡获得)重新注册一个全新的Telegram账号。并确保这个新账号与你过去任何与+86账号相关的数字身份都没有直接关联。
- 只从官方渠道获取客户端: 只通过
telegram.org
官网下载安装客户端。绝对不要下载任何声称是“汉化版”、“优化版”或其他来源不明的第三方客户端,它们是植入木马的温床。 - 启用两步验证 (2FA) 并设置复杂密码: 这是防止账号被劫持(无论通过SIM Swap还是Session Token盗取)的最后一道屏障。务必设置一个强密码,并妥善保管。
- 对公开群组和频道保持警惕: 避免在公开群组中讨论极端敏感或带有显性政治话题的内容。加入这类频道或群组本身就会让你被系统打上标签并纳入监控名单。如果需要讨论敏感话题,请使用秘密聊天功能(它提供端到端加密,内容不会保存在Telegram服务器上,也难以被系统爬取公开内容的方式获取)。但要注意,秘密聊天无法跨设备同步,且需要双方同时在线。
- 定期清理与“敏感”行为的痕迹: 定期检查并退出那些你可能无意中加入的、含有敏感内容的公开群组或频道。虽然系统可能有历史记录,但减少当前关联总是有益的。
- 警惕陌生人和免费诱饵: 不要轻易添加声称提供免费翻墙工具或敏感信息的陌生账号。它们可能是钓鱼或社工的诱饵。
- 考虑使用更注重隐私的替代品: 如果你的通信内容确实需要极高的隐私保障,并且你的接收方也愿意,可以考虑 Signal、Threema 等其他端到端加密且开发者背景更透明的通信工具。

总结:加密非万能,策略是王道
这套在警博会上露面的系统,确实在Telegram这个领域展示了几乎全方位、深层次的情报收集与分析能力。它提醒我们,即便是一个以加密著称的平台,在强大的国家级资源和技术体系面前,也存在被大规模监控的可能,尤其当你的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通过特定方式(如+86手机号)建立了联系时。
仅仅依赖Telegram本身的加密机制,远不足以保障你在这种环境下的通信隐私与身份安全。理解背后的技术逻辑,调整自己的使用习惯和策略,构建多层级的数字防线,才是当下我们作为普通用户能做的、也必须做的事情。
技术是中立的,但它被如何使用,将深刻影响我们的数字生活。了解这些技术,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如果你也对最新的AI信息感兴趣或者有疑问 都可以加入我的大家庭 第一时间分享最新AI资讯、工具、教程、文档 欢迎你的加入!!!😉😉😉
公众号:墨风如雪小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