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AI圈,大模型们学会了看图、写诗、敲代码,但你有没有觉得,它们似乎总是有点“耳背”?它们能把语音转成文字,却听不懂你话语里的疲惫;能识别出音乐,却抓不住旋律中的情绪。AI的耳朵,似乎还停留在“听清”,而非“听懂”的阶段。 直到小米带着MiDashengLM-7B走来,局面似乎要被彻底改写了。这不只是又一个参数庞大的模型,更像是一次对声音理解的哲学重塑。 不走寻常路:从“转录员”到“聆听者” 过去,声音模型的主流玩法是语音识别(ASR),就像一个尽职的速记员,把声音信号翻译成文字。但这种做法的代价是巨大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