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还在为通用聊天模型的“智商”和“情商”争论不休时,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悄悄扔出了一张王牌,直接杀入了最硬核的赛道——科学研究。
这张牌,就是Intern-S1-mini。
别被它名字里的“mini”迷惑了。这可不是什么玩具,而是一把锋利、精准、专门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打造的手术刀。

一把解剖刀,而非一把瑞士军刀
我们见过太多号称“无所不能”的瑞士军刀式模型,它们什么都能聊上几句,但真要钻进专业领域,往往就显得力不从心。Intern-S1-mini则完全是另一路数,它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异常明确:成为最懂科学的AI助手。
它的底子很扎实,基于强大的Qwen3-8B语言模型和InternViT视觉编码器。但真正让它脱胎换骨的,是它那堪称“恐怖”的训练数据——总计5万亿的token里,有整整一半,也就是2.5万亿,是纯粹的科学数据。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相当于把化学、生物、材料、物理等领域半个图书馆的知识,硬生生“喂”给了这个80亿参数的大脑。结果就是,它不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通才”,而是一个眼神里都闪烁着科学光芒的“专才”。

它究竟“神”在哪里?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堆料,那就错了。Intern-S1-mini有几个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绝活”。
-
它能“读懂”科学的语言
对于大多数通用模型来说,一个复杂的分子式(比如
C₁₇H₂₁NO₄
)或一段蛋白质序列,基本就是一串天书。但Intern-S1-mini通过一个叫“动态分词器”的技术,能够原生理解这些科学符号。它不是靠猜,而是真的“认识”这些符号的结构和意义。这意味着你可以直接把论文里的化学结构图或者生物序列扔给它,它能像个资深研究员一样进行解析。 -
它有一个深思熟虑的“思考模式”
模型默认开启了一个“思考模式”。这意味着当你问它一个复杂问题时,它不会草率地给出答案,而是会先生成一系列中间的推理步骤,一步步推导出最终结论。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答案的准确性,也让它的思考过程变得透明、可追溯。它就像一个愿意给你展示演算过程的学霸,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小身材里藏着大能量
在最能体现硬实力的科学基准测试上,Intern-S1-mini的表现堪称惊艳。在化学领域的权威测试ChemBench上,它跑出了76.47的高分;在材料科学的MatBench上,得分61.55。这些成绩不仅大幅领先同规模的开源模型,甚至在某些专项上,已经敢于和那些更大、更封闭的商业模型掰手腕。
从实验室走向你的桌面
最酷的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工具,并没有被锁在象牙塔里。
它的部署门槛相当亲民。一张A100或H800级别的GPU就能让它流畅运行,更重要的是,它全面拥抱了开源社区,支持lmdeploy
、vllm
等主流框架,甚至可以通过ollama
进行一键本地部署。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无论你是一名在实验室里为化合物合成路径发愁的研究生,还是一名希望加速新材料研发的工程师,又或者只是一个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学生,你都可以让这个顶尖的科研助手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起来。
写在最后
Intern-S1-mini的出现,传递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开源AI的力量正在从通用领域,向更垂直、更专业的腹地渗透。它不是要取代科学家,而是要成为他们手中最强大的工具,将他们从繁琐的数据解析和文献检索中解放出来,去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创造。

它更像一个火种,点燃了开源AI在严肃科学领域探索的燎原之火。这把火,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
如果你也对最新的AI信息感兴趣或者有疑问 都可以加入我的大家庭 第一时间分享最新AI资讯、工具、教程、文档 欢迎你的加入!!!😉😉😉
公众号:墨风如雪小站
